经管道分发的气体意外中毒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经济史国家经济发展中资金的需求与供给的重
TUhjnbcbe - 2022/9/8 17:42:00

引言

经济史研读:国家经济发展中资金的需求与供给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就成为中心任务。虽然有的国家,例如我们中国,由于种种原因在某一时期可能忽视了这一点,甚至错误地认为在经济落后和贫穷的基础上也能实现完善的。

社会主义制度

“非常革命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没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但是,就其一般情况和总体趋势而言,各社会主义国家都强烈地企望着尽快摆脱落后,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需要为经济发展筹集大量的资金,形成强烈的资金需求。但是,资金也不是越多越好。这就有必要研究一下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供需的一般数量关系。

发展资金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资金的实际需要量,就是当该国以尽可能促进经济迅速发展为目标,整个经济体系实际可容纳或吸收的最大资金量(简称发展资金需要量)。发展资金需要量的确定,首先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目标的指标选择。这可以用一个图来说明。发展资金虽然通常首先表现为货币资金,但它的物质内容则是各种生产要素,即只有能够代表或推动一定量生产要素的货币资金才是真正具有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资金。

生产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劳动力是既定人口中的一个部分,如果不考虑质量问题,劳动力的供给主要取决于生活资料供给。所以,发展资金的实体也就是可用于建设和发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换句话说,一国一定时期实际可容纳或吸收的最大资金量即发展资金的实际需要量,取决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实际供给状况,即取决于能动员多少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投入建设和发展过程。所谓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或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合称物质资料)的供给状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供给总量,二是供给结构。

生产要素

由于生产要素或物质资料的供给总量和供给结构的实际状况决定了发展资金的实际需要量,所以,如果一国所筹集的发展资金无法满足其实际需要量,就意味着未能动员全部实际可动员的生产要素和物质资料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如果一国所筹集的发展资金超过了其实际需要量,就会使其生产要素发展资金的实际需要量是经济发展过程在客观上所要求所能吸收)的资金总量,而发展资金的需求则不同,它是在发展过程中各经济主体所企望拥有或支配的可用于投入建设过程的资金量。

从根本上说,发展资金的实际需要量制约着发展资金的需求量,并且表现为需求量总量向实际需要量的趋近或摆动。但是,发展资金的需求与实际需要毕竟不是一回事,在现实中,要使两者完全相等是十分困难的。发展资金的需求首先是各经济主体(主要是投资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各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当然取决于它们的行为方式。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就是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的性质。

无偿拨款体制

在无偿拨款的体制下,资金需求可以是无限的,此时,资金申请者总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资金,因为,不必为此付出任何代价,承担任何风险,资金完全是一种“赠品”,接受赠品的欲望可以无穷大。只是在博奕关系中,资金申请者才表现为具有自我克制。因为,它们知道过多地要求资金的申请是不会被批准的,它们实际被批准获得的资金量总有一个不可突破的上限,所以,向资金供给者提出的资金申请额只能是“适可而止”,否则可能降低自己的可信任程度,反而得不到本来有可能得到的那么多资金量。

有偿供给体系

在资金有偿供给的体制下,资金的需求首先取决于经济主体预算约束的硬度。预算约束是指企业的支出不得大于其货币存量和企业收入之和。企业必须用自己的收入补偿自己的支出。如果企业的支出被严格限制在它的收入之内,超过这一限度企业就得破产,预算约束就是硬的。如果企业有可能通过某种方式使其支出超过其收入而不担心破产,则其预算约束就是软的。

在现代经济中,绝对的硬预算约束和绝对的软预算都是不存在的。企业的预算约束总是处于这两种极端情况之间,所以,预算约束的硬和软是一个程度问题。预算约束主要不是事后约束,即亏损发生之后的实际债务清偿问题,而是一种事前约束,即企业因考虑到今后的后果而对自己当前行为的一种自我约束,所以,它实质上是一个风险估计和风险承担问题。

通常的情况是,预算约束越是硬,风险越大,承担风险后果的责任越重,对资金的需求就越受限制;反之,预算约束越是软,风险越小,承担风险后果的责任越轻,越是有可能转嫁风险和转移亏损,对资金的需求就越没有限制,需求量就可能越大。在基本是硬的预算约束条件下,资金的需求取决于资金的“价格”利息率同资金的预期盈利率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利息率越高,资金需求越低;利息率越低,资金需求越高。资金的预期盈利率(投资的预期盈利率、资金的边际效率)越高,资金的需求也越高;资金的预期盈利率越低,资金的需求则越低。综合来看,资金需求与资金预期盈利率超过利息率的程度有正相关关系。

既定经济体制

在现实经济中,经济发展资金的总需求取决于在既定经济体制下,(*府)计划部门与微观经济主体间的相互作用。除非资金需求完全由*府计划部门安排,或者*府计划部门对资金需求采取完全自由放任的*策(这两种情况都是极为罕见的),否则,资金总需求的形成总是既受到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也受到*府计划部门决策的影响,它既是无数次个别选择(微观经济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社会选择(*府计划部门抉择)的结果。

至于是个别选择起主导作用,还是社会选择起主导作用,则取决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性质。如前所述,在封闭经济条件下,资金的供给来源是国内储蓄。作为储蓄主体,个人(家庭)、企业和*府的相对地位,取决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经济体制的特点等一系列因素。各经济主体的储蓄行为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而且取决于各种非经济的社会因素。

由于储蓄首先表现为从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之后的部分,所以,在经济分析中人们常常把它仅仅看作是一种“剩余”,是消费决策所同时确定了的变量。在西方经济学中,人们主要重视对消费行为的研究,由此形成消费经济学,而储蓄则是消费的余项(即储蓄=收入-消费)。当然,经济学家们也知道,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储蓄不仅仅是一个剩余因素,人们除了有消费动机之外,也总是有一定的储蓄动机,因此,储蓄的形成也表现为经济主体较明确的决策的产物。

但是,历来的许多经济学家并没有将它明确地引进其分析模型之中。这也许是因为,他们都只是从增加消费,满足享乐这种一般的人类本能欲望出发来构造经济理论模型,而没有注意积累、经济增长、追求盈利等等也会成为人们行为的直接目的,而尽管这些并非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其实,马克思早就深刻地论证了,资本积累本身就会成为资本家的目的,资本家只是资本的人格化,他们受其内在冲动和外部竞争压力的双重推动,必然无止境地追逐剩余价值,追求无限的积累。

当然,积累也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但在马克思看来,积累决不是消费决策所产生的一个被动的余项。不过,由于马克思所进行的是高度抽象的理论分析,把储蓄和投资这两个行为合并在“积累”这一个概念中,所以,人们难以在积累行为中分辨出储蓄起主导还是投资起主导,或者说是储蓄决定投资,还是投资决定储蓄。我们知道,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存在着储蓄决定投资(以萨伊为代表)和投资决定储蓄(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两种理论,前者是萨伊法则(即供给会创造其本身的需求)的支柱,后者则是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一个推论。

实际上,离开了一定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体制,笼统地讨论在储蓄形成过程中,是消费行为、储蓄行为还是投资行为(需求)起决定性作用,是很难说清楚的。我们只能认为,一般而言,这三个因素都会影响储蓄形成,以至影响一国的发展资金供给。至于这三个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各国具体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体制。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无论是发展资金的需求还是发展资金的供给,都不仅仅只是个别决策(即微观经济主体的分散决策)的结果,而且是社会决策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个别决策与社会决策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发展资金的供给更不可能只是个人消费决策所产生的一个余项。社会可以有效地采取各种措施来实现它所企望达到的储蓄水平,因此,从全社会来看的储蓄动机的主动性,以及投资需求对储蓄的拉动作用,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资金供给一个重要特征。

结语

只要社会选择了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目标,消费往往会被忽视,消费决策的作用大为降低。此时,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强制性储蓄将对经济发展进程产生极重要的影响。当然,由于经济发展的战略不同、经济体制不同以及*府的*策目标不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累过程以及实际资金积累率的形成过程也会呈现很不相同的特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济史国家经济发展中资金的需求与供给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