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野生蘑菇生长的旺盛期、误食野生*蘑菇的高发期,为进一步增强街道居民食品安全意识,提升对野生蘑菇的认知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文成街道扎实开展野生蘑菇中*防控工作。
文成街道召开预防野生蘑菇中*工作部署会,会议强调,要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要加大宣传,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宣传,切实增强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大家对野生*蘑菇的辨别能力,坚决杜绝*蘑菇中*事件的发生。
街、村(居)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发放宣传册,面对面进行知识讲解,提醒广大群众,提高警惕,不要随意采食。
一、正确认识野生*蘑菇
野生蘑菇分布广泛,生长环境呈多样性,能生长绿色植物的地方几乎都可以找到,以草原、树林地带最为多见,尤其山区农村都会有*蘑菇生长分布。蘑菇一年四季都可生长,以6-9月最多,雨后天晴最为多见。野生蘑菇种类繁多,目前研究发现的有*蘑菇就有多种,常见的*蘑菇有*鹅膏菌、白*鹅膏菌、鳞柄白*、肉褐鳞小伞、*丝膜菌、细鳞线膜菌、秋盔孢伞、条盖灰孢伞等。食用*蘑菇可致食用者中*甚至死亡。
*蘑菇和食用菌的外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即使是真菌专家也难以仅靠外形特征分辨开来,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才能鉴别,仅靠肉眼和民间土法极易误认。
二、对野生*蘑菇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不知道野生蘑菇可能变异而产生*性。蘑菇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而是一种微生物。无论是野生蘑菇还是食用菌,都属于微生物中的真菌。通常我们可食用的菌(比如香菇等)其实是真菌的子实体。菌的繁殖生长难于控制,我们在实验室都常会发现普通食用菌与有*菌发生混杂而导致变异,大自然中的野生菌就更可能发生变异,从而由无*变为有*。
误区二:仅凭经验判断是否有*。凭颜色、生长地带、汁液判断,与银器、大蒜、大米、灯芯草同煮致后者变色或高温烹煮可去*等民间土法都是不科学、不正确的。
误区三:错误判断野生*蘑菇的*性。有人错误认为*蘑菇的*性不大,即使中*也不是小事。其实有些野生蘑菇*性很强,几克甚至几毫克就可以让一个成年人中*死亡。另外,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野生蘑菇和食用菌营养差别不大,没必要为了追求所谓营养价值而冒生命危险。
三、误食野生*蘑菇的中*表现
误食*蘑菇后的中*的症状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分为8种类型: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光敏性皮炎型、急性肾损害型、横纹肌溶解型和混合型。通俗地说就是会出现恶心、呕吐、流口水、流泪、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精神亢奋、精神抑制、精神错乱、幻觉等精神症状,甚至可出现呼吸抑制、急性贫血、溶血、*疸等肝肾损伤之类的严重症状。
四、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中*症状怎么办
一旦不慎中*,应立即停止食用野生蘑菇,拨打急救电话,医院接受救治。特别提醒一下,要保存好食用剩余的野生蘑菇样品以供后续检验,查明中*原因。
及时就医很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蘑菇中*可能存在“假愈期”。急性肝损害型*蘑菇中*病程中,患者常在早期胃肠道症状好转后,不再有任何中*症状,或者自觉康复,此期一般持续1-2天,医学上称之为“假愈期”。“假愈期”常会让人忽视病情的严重性,导致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