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傅利昌文/图
根据往年监测数据,春夏之交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时期。连日来,包括我省多个城市在内的全国多地发布预警通告,海虹、织纹螺近期需要谨慎食用。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于近日发布提醒,每年4到9月是织纹螺毒性最强的时候,提醒大家外出用餐切勿食用织纹螺,以免发生意外。4月30日,秦皇岛和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发布了关于食用海虹的预警通告。通告显示,根据近期检测结果,海虹体内所含麻痹性贝类毒素已经超出安全限量标准两倍以上,如果食用极易引起中毒。
春夏之交是食物中毒高发期
根据监测数据,每年3月下旬开始,随着气温升高,海虹体内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逐渐增加,现在正处于上升期。到了6月份,海虹体内的毒素含量就会降到限量值以下。每年4月至9月是织纹螺毒性最强的时候,食用后可能出现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
这两种食物本身是没有毒性的,然而,近年来,由于海水养殖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大量排入,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导致部分海域在不同的季节发生赤潮。
除了海虹、织纹螺外,扇贝、牡蛎、河豚等贝类、鱼类食物可能也会含有类似毒素。人食用了有毒的海鲜后就会产生中毒症状。
海虹又称青口贝、翡翠贻贝,干制后即为“淡菜”。虽然海虹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它容易受到污染。织纹螺俗称海蛳螺、麦螺或白螺,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
每年因食用海虹导致食物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海虹本身不带毒,之所以有毒,是受赤潮的影响。
赤潮是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每年4至6月是赤潮高发期,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大量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赤潮中的藻类有些能够产生毒素,海虹和织纹螺正是摄入含有毒素的藻类导致被毒化,主要是贝类毒素。贝类毒素一般可分为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神经性贝类毒素和健忘性贝类毒素等。目前这四类贝类毒素引发的中毒均无特效治疗药物。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被认为是事故发生频率最高、分布最广、危害程度最大的一种,其毒性与河豚毒素相当;中毒的主要症状有头晕、呕吐、腹泻,口唇、面部、脖子感觉刺痛和麻痹等,潜伏期最短5分钟,最长可达4小时,严重者甚至会窒息死亡。
注意食品卫生预防食物中毒
那么这两种海产品还可以食用吗?享用海鲜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卫健部门的人士提醒,就餐时一定要注意食品卫生,预防食物中毒,特别应注意以下几点:
尽量不要生吃海鲜,比如生鱼片,制作生鱼片的过程中,鱼肉很容易被鱼鳍和鱼皮上的创伤弧菌污染。高温烹调可以杀灭海鲜中存在的寄生虫和病菌等有害物质,降低食物中毒风险。
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在赤潮发生的高峰期,不要采捕或购买(食用)野生贝类食品。
尽量缩短存放时间,最好做到现烧现吃。为控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有些食品可以从存放时间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无论是贝类还是其他食品,购买时都要挑选有保障的场所,如大型超市或者正规农贸(海鲜)市场。
加工清洗制作时要保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如果皮肤上有尚未完全愈合的伤口,不要接触海水以及海鲜生物,如果需要清洗和处理海鲜食品,一定要戴上手套;不慎被海产品割伤,医院处理伤口。
出现严重食物中毒,一定要及时就医。食物中毒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要特征。市民一旦发生了食物中毒,首先应该停食并根据情况及时就医。
卫健部门提醒各经营企业、餐饮单位、广大消费者,在购买贝类水产品时,应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市民在赤潮暴发高峰期不要购买食用野生的贝类。误食出现口唇麻木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进行催吐处理,医院治疗,确保及早排除体内毒素。
本文来源:闽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