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多起吃野生菌中毒事件
又上热搜
▼
事件1:
云南昆明一女子吃野生菌中毒,医院治疗。躺在病床上的女子表示看见了“一堆小猫咪”找其美容,还不断有“新顾客”上门,甚至有猫咪找她进行“结婚登记”。
事件2:
在两天时间内,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已连续收治3名因食用自行采摘的蘑菇中毒而入院的幼儿,他们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凝血功能障碍,一度病情危重。他们的家人中,也有十余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
食用毒蘑菇事件全年可发生,但相对集中发生在气候潮湿、多雨的第二、三季度。
在广东,蘑菇中毒事件也常有发生。
今年6月,深圳某市民在小区散步时发现绿化带内长有蘑菇,采摘带回家中制作晚餐。食用3小时后,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医院就诊。经医院及时治疗,无生命危险。
今年5月,广东21个地市报告1起较大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云浮市罗定市报告的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病15例,死亡5例。
医生提醒:
对于野生菌
不采摘、不食用、不购买
如果出现中毒症状
一定要及时就医
哪些野生菌可食用?
野生菌又称蘑菇、蕈,是一类大型真菌,按照能否食用,可分为食用菌和有毒菌。
目前,全球已知野生食用菌有余种,我国已知约有种。云南省有近种,约占世界食用菌物种的36%,占全国的90%。
一些常见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可采取适宜的烹饪方式适量食用。
牛肝菌。富含菌菇多糖、含硫化合物等挥发性风味物质和呈鲜味氨基酸、核苷酸等非挥发性风味物质,因而具有独特的风味。适合炒、炸和煮等方式烹调,也可制成干品。干巴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1等维生素和钙等营养成分。适合炒食,如青椒干巴菌。鸡枞菌。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钙、磷等物质。无论炒、炸、煎、烩、烤、焖,清蒸或做汤,其味都很鲜,为菌中之冠。松茸。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钙、磷等营养成分。吃法有很多种,适合炒、煎、烩和炖汤等。如何辨别野生菌是否有毒?
野生菌中毒发生频率高、死亡率高,防控和救治难,是最容易造成人员伤亡的食品安全隐患。那么,如何辨别野生菌是否有毒?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杨祝良表示,通过30多年的研究,觉得其中有一条可能是很有意义的。那就是“头上戴帽的、腰间系裙的,脚上穿鞋的”同时具有这三种特征的蘑菇,我们建议大家一定不要吃。如果不吃的话,70%的中毒或死亡事件就可以避免掉。这是一条,第二条也非常非常重要,就是你不熟悉的蘑菇一定不要去食用,一定要避开这些蘑菇。
民间流传的辨别方法是否靠谱?
食品工程博士、科普作家云无心表示,很多人对于“野生”有着谜一般的追求,尤其是野生蘑菇,云南就有着“吃菌”的传统,每年春夏季节,云南各地市场、餐馆都会以各种各样的野生菌作为招牌。
他提醒,民间流传的那些“分辨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其实不靠谱。
野生菌中毒后如何自救?
不管吃了哪一种有毒的蘑菇,我们能做的都是一样的,毒蘑菇中毒后应这样处理:
第一步,立即呼叫救护车。万一误食毒蘑菇,立即呼叫救护车。等待救护车时,有条件的可加盖毛毯保暖。第二步,催吐。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第三步,保留毒蘑菇样品。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鉴定蘑菇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华南地区最常见的毒蘑菇有哪些?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资源分类组也整合了“华南地区常见毒蘑菇种类”图,涵盖了25种毒蘑菇。
最容易吃死人的毒蘑菇
解毒有望!
毒鹅膏菌是一种致死性蘑菇。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90%以上的毒蘑菇致死事件是因为误食了含有强致死性鹅膏蕈碱的蘑菇。
▲毒鹅膏菌
今年5月,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王巧平教授团队和中山大学药学院万国辉教授团队通过现代创新药物研发的方式,发现一种诊断试剂吲哚菁绿有望能治疗毒鹅膏菌中毒。
5月16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刊登了这一研究成果。详细《“毒王”蘑菇,解药有望!》
号召
对野生蘑菇要做到“三不”
1.不采摘
踏春郊游期间,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由于鉴别毒蘑菇并不容易,不要轻易采摘不认识的蘑菇。
2.不购买
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3.不食用
为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编辑
任君飞责编
张秀丽
来源|昆明日报红星新闻羊城晚报杭州日报央视新闻广东卫生在线此前报道等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