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师们都说孩子变化很大,比以前好太多,太感谢你们了!”近日,在多动症关爱周的公益家长课堂上,奇奇的妈妈激动地说。患有多动症的8岁的奇奇(化名)经过三个月左右的注意力提升训练和药物治疗后,改变非常大,老师、家长都说孩子变了个样。
多动症儿童因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往往被人所不喜,被父母打骂,被老师强调,被同学讨厌,被陌生人误解……医院儿童保健科张学群主任介绍,造成多动症发病原因很多,遗传、剖宫产、早产、出生时缺氧窒息羊水呛入、脑发育不成熟、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功能异常、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神经发育异常)、心理社会及环境因素、铅中毒及食品添加剂等,都有可能导致儿童多动症。但公众对疾病认知不足,以及儿童发育行为科医生短缺,多动症患儿就诊率不足10%。
好动是种病
“上幼儿园时,我就发现他特别好动。上了一年级,他一天就动个不停,不想学习,跟同学肢体冲突。老师、其他同学的家长每天都会找我,我一接电话手都抖。二年级时候成绩严重下滑。”问诊时,奇奇(化名)在一旁东张西望,胳膊和腿无处安放,注意力不集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身子拧来拧去,打断谈话,手上也没闲着。
奇奇一岁三个月会走路,三岁不会说句子,肢体协调性差,活动过度,注意力涣散、冲动暴躁、记忆力欠佳、有咧嘴情况。测评结果:智力测评得分(正常),视/听整合得分68/68(不合格),数字划消得分4(不合格),生活能力得分9(边缘),行为评估量表DSM-5多动症诊断量表得分9/9等。诊断为混合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程度为重度,社会功能受损。确诊为多动症,妈妈并不意外。“其实很久之前,我都觉得可能是多动症,但家人说我想得太多,后悔没有早早来看,现在这么严重”。
张学群主任介绍,多动症主动就诊的概率世界性偏低,因其症状往往呈现为行为问题,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或者不以为然,认为长大会自愈。的确,有一部分多动症患者到了成人期会自愈,但是在此过程中,孩子因受到的消极指责与批评过多,对心理产生的影响如自卑、胆怯、自暴自弃等是不可逆的,对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就业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及时专业的治疗
多动症儿童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还会伴随学习困难及学习障碍、人际关系问题、感知觉功能异常、情绪问题及调节障碍、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等。
奇奇的情况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注意力训练。妈妈听完主任的治疗方式后,当天开始吃药,7月20日开始做训练。
奇奇的注意力训练老师安靖用孩子作品展示了孩子的变化过程。第一次时,奇奇小动作多,话多,不自信,给孩子制定训练计划时,主要以规则制定、手脑绘、听说训练、视觉辨识能力、思维能力、自我评价、静心冥想为主。治疗不到一个月,家长反馈:孩子做作业速度提高了,小动作也减少了。张主任在用药方面做了调整。开学后,妈妈表示,孩子注意力有了明显提升。老师们都说他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行为比之前规范了很多。三个月后,妈妈说孩子现在上课专注度提高了,也不乱跑了,不听话的次数也少了,让她省心了不少。
半年随访时,奇奇注意力时间很稳定,也懂事了不少,很多事情建立了规则,他会去遵守,内心想法也会提出来一起商量,在成绩方面提升很明显,尤其是数学。
张学群主任介绍,通过医·学·家多学科联合综合治疗方案,通过定性诊断、定量评估、IEP制定、个别化干预训练、家庭指导,为每个患儿制定个别诊疗计划,从整体发展进行全方位干预。除了药物治疗外,注重开展注意力记忆力提升训练、行为干预、父母沙龙、心理辅导、沙盘游戏治疗、家庭干预指导,以及专业的评估和治疗仪器,从多方面帮助多动症患儿减弱及消除疾病带给他们及家庭的负面影响。
近期,张主任对奇奇做了一次免费筛查,包括注意力评估、视听整合注意力评估、感统统合能力评估、行为评估、记忆广度评估、社会适应能力评估等方面,结果均显示孩子已处于正常值范围内。
原标题:《孩子好动是病需及时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