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公元年,唐武德九年,农历六月初四,在长安城内的太极宫北门(玄武门)下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政变。
秦王李世民竟在众目睽睽下引箭射杀了自己的兄长、当朝太子李建成。
究竟是怎样的人生境遇,致使一对亲兄弟最终走到自相残杀的地步,一向谨言慎行的秦王李世民又为何突然决定铤而走险,在宫城里谋杀储君呢?
储位之争背后的小人物
秦王与太子的恩怨,要从唐朝立国前说起。
大业十三年(年),刚刚传至二世的隋帝国在隋炀帝的无道统治之下逐渐走向崩溃。
眼见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时任太远留守的李渊亦在晋阳起兵反隋。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存史料记载中,晋阳起兵前的一切谋划都是由其子李世民代父完成的,身为主要领导的李渊事先“毫不知情”
《新唐书》记载“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新唐书.高祖本纪》。”
而《旧唐书》中亦有“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
无论史书记述中存在多少疑点,我们都可以肯定:李世民在此次起兵事件中功不可没,这也为他日后争取太子之位埋下了伏笔。
而作为嫡长子的李建成此时仍留守在河东老家,直到李渊起兵前夕,李建成才带领家眷赶赴山西与父亲和弟弟汇合
此次起兵得到了多方势力的支持,很快便大获全胜。义宁二年(年),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
即位后的李渊依照立嫡立长的原则,册立自己的嫡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从李世民的角度来看,在自己为建国之事呕心沥血时,身为大哥的李建成退居后方。
开国之后,在起兵一事上没有丝毫贡献的李建成却可凭借“嫡长子”的身份坐享其成,这样的安排显然有失公正。
皇帝的安排远不止这些,史书记载,李渊在开国之后便将太子安置在了内宫帮助自己处理政务,却令秦王在外征战,替大唐开疆拓土,二者的身份天差地别。
换句话说,在李渊的安排里,李建成的是绝不可以出意外的太子,李世民则是即使战死也能找人顶替的将才。
心有不甘的李世民由此对自父兄生怨,而他与李建成的正面冲突,形成于唐初一起著名的案件:刘文镜案。
作为在起兵时追随李世民的开国功臣,刘文镜自认立下封侯拜相之功,不料在入朝之后只获封陕东道行台左仆射。
刘文镜由此生怨,时常出言针对曾与他共同辅佐李渊、现在却比他官职高的宰相裴寂。某次醉酒之后,刘文镜在自己家中大骂裴寂,并拔刀击柱说:
“必当斩裴寂耳!”
此话被他一个失宠的姬妾听见,随即当做了刘文镜“谋反”的证据,向上呈报给了李渊。
李渊召集群臣商议此事,作为刘文镜的老上级,李世民曾极力替刘文镜求情,却只换来李渊诛杀刘文镜的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李建成对于此事的态度,但不难猜测李建成对李渊的决定表示了支持。
因为如果自己看中的两位皇子一起反对,为君为父的李渊一定会重新考虑此事。但从结果来看,彼时为刘文镜求情的应该只有李世民一人。
在自己的部下身陷绝境时,身为兄长的李建成不但不肯帮忙破局,还在暗地里推波助澜,促成了刘文镜的死,此为李世民与李建成结怨的第二层原因。
(李建成画像)
若从政治角度深入分析此事,彼时的刘文镜隶属于以秦王李世民为首的武将集团。
太子此举往小说是不给自己弟弟面子,往大了说是在杀鸡儆猴,借刘文镜之死打压武将集团的势力
李世民的反击
对兄长积怨愈深的李世民决定反攻,武德七年(公元年)初夏,唐高祖李渊将国事委于太子,自己带领内宫诸人前往玉华山避暑。
在他上山后不久,正在皇城内监国的李建成出于种种考虑,派人给自己的近臣、庆州总管杨文干送去了几件铠甲,此事传入李渊耳中,变成了“太子联合地方官密谋造反”。
《旧唐书》中这样描述了事情的经过:“及高祖幸仁智宫,留建成居守,建成先令庆州总管杨文干募健兒送京师,欲以为变。又遣郎将尔硃焕、校尉桥公山赍甲以赐文干,令起兵共相应接。”
这段文字看似合情合理,细究之下却漏洞百出,其中最大的疑点便是李建成谋反的原因。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李渊认为隋朝亡国的根本原因便在于隋文帝改换国本。为避免重蹈覆辙,他对国本之事极为看重,绝不会轻易的改立太子。
换句话说,只要李建成维持现状,不犯什么十恶不赦之罪,那么李渊便会一直维护他的太子之位,直到自己百年之后。
相比于李世民,这是李建成所拥有的绝对优势,作为一个深受父皇看重的太子,李建成没有理由抛弃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去铤而走险,反正皇位迟早会是他的。
此事的第二个疑点藏在也《旧唐书》的叙述里,在此事败露之后,愤怒的李渊下旨召见了李建成,史载,李建成在见到父皇之后,
立即“叩头谢罪,奋身自投于地,几至于绝。”
如果李建成真的要谋反,眼看事情已经暴露,相比于“孤身一人上山请罪”这种自投罗网的行为,他此时的最佳选择应该是直接起兵。
可他不但自己去请罪,态度还极其诚恳,磕头时差点把自己撞死在李渊面前。由是引出了第二个问题:李建成请的是什么罪?
太子的态度让皇帝产生了疑问,所以在李建成请完罪之后,李渊并没有立即处死李建成,而是先将他收押,随即命人前往杨文干处一探虚实。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杨文干在见到皇帝使者之后,居然才开始起兵叛乱。
(李世民画像)
这个时间点很值得深究,若是在此之前起兵,可以说杨文干真正的用意是拥立太子,若是在此之后,也可以解释为阴谋败露后的垂死挣扎。
但杨文干早不动晚不动,偏偏在见过皇帝的使者之后动,由此牵涉出第三个问题:杨文干起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假如谋反之事是假的,太子与杨文干是俱是被人诬陷,那么以上的两个疑点便有了合理的解释
结合以上的种种史实与推论,真实的情况极有可能是这样的:李建成并无谋反之心,但他给杨文干送铠甲一事让人拿住了把柄,以此诬告他谋反。
而在上山之后,无辜的李建成所请之罪也并非谋逆,而是自己私下联络地方官员的罪责,这便解释了李渊为何能如此轻易的放过他。
而对此毫不知情的杨文干从使者口中听到的,很可能是远在京城的太子落难的消息,换句话说,促使杨文干起兵的并不是“谋反”的宏图大志,而是“解救太子”的忠心。
设下这样一个巨大的圈套其实只需要两步:第一步,派人告发太子与地方官谋反,第二步,买通皇帝的特使,让使者给远在庆州且毫不知情的杨文干带句话
推论先放一边,让我们接着来看事情的走向。在杨文干起兵之后,李渊于是命李世民亲赴庆州平叛。
史料记载,在李世民出征之前,李渊向他还曾许诺“还,立汝为太子”,并说自己虽然不忍心杀死李建成,但会将他贬为蜀王,让他服从李世民的管制。
李世民踌躇满志地出发了,到达庆州之后,他在最短时间内平息叛乱。
值得玩味的是,在诛杀杨文干之后,李世民还以“私下结交杨文干”为由,杀掉了皇帝派去的使者宇文颖,这不能比让人怀疑他有杀人灭口的嫌疑。
做完这一切之后,满心欢喜的李世民班师回朝,准备接受父亲曾许诺给他的太子之位。
令他没有想到,李渊出尔反尔,只处罚了涉事官员与太子身边的谋士,绝口不提之前的承诺
《旧唐书》中这样记述此事的结局:
“太宗既行,元吉及四妃更为建成内请,封伦又外为游说,高祖意便顿改,遂寝不行,复令建成还京居守。惟责以兄弟不能相容,归罪于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及天策兵曹杜淹等,并流之巂州。”
翻译一下,即齐王李元吉联合后宫嫔妃替李建成向皇帝求情。
李渊在几番犹豫之后,只怪李建成与李世民兄弟不能相容,下令流放了太子身边的王珪、韦挺,以及天策府(李世民府邸)官员杜淹。
李渊的处理结果从侧面印证了上文的推测——这是一场连后人都能看明白的阴谋,身为帝王的李渊不可能毫无察觉。
无奈眼下事情已经发生,能够作为人证的宇文颖、杨文干等人俱已被李世民灭口,加之李渊性格宽容,便只是分别流放了两方的官员,借此小惩大诫。
绝境中的险招
险些丧命的李建成当然不可能坐以待毙,而随着李世民的军功日高,与李建成一样不安的还有皇帝李渊。
在李渊看来,李世民此时的处境正是历代君王们最不愿看到的一种,即“功高盖主”
李建成很好地抓住了皇帝的心理,唐武德九年,突厥十万大军压境,正值国家用人之际。
素日站在李建成一边的齐王李元吉主动向皇帝请命出征,已经与李世民心生嫌隙的李渊很快答应了李元吉的请求。
农历六月初二,李渊正式下旨任命李元吉为行军元帅,并在圣旨中钦点了秦王府的几位得力武将(程知节,秦叔宝等)随军出征。
看似奇怪的任免令背后是李建成隐秘的政治手腕
与政治资本雄厚又颇得圣眷的李建成不同,彼时的李世民手中只有两张王牌:一是自己建立的军功,二是手下的得力干将。
李渊的一道圣旨等同于釜底抽薪,同时剥夺了他建功立业的机会与可以倚仗的爱将。
一旦秦王府的武将们随李元吉出征,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死路一条——而这种杀人诛心的主意究竟出自谁手,答案不言而喻。
(西安玄武门遗址)
跌入低谷的李世民决定以自己的性命为筹码,奋力一搏。
《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九年)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上幸西宫,问世民疾,敕建成曰:“秦王素不能饮,自今无得复夜饮!”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李世民已经被李建成一系列的举措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李建成没有必要对一个失势的亲王痛下杀手。退一万步讲,即便李建成决心斩草除根,也应该采取更隐秘的措施——在自己主持的酒宴上公然下毒杀人,怎么都不像是一个心智正常的太子能够做出来的事。
从利益的角度分析,一旦此事被告发到皇帝那里,太子极有可能会再落下一个“残害手足”的罪名(李渊在杨文干事件中曾斥责太子“兄弟不能相容”)。
真到了那个时候,最大的受益者便是虽然“中毒”却没有死成的李世民
排除李建成团队集体失心疯的可能性,最合理的解释只有一种:酒宴下毒之事,极有可能是李世民自导自演的一出“苦肉计“。
令李世民失望的是,面对如此重大的指控,李渊仍旧决定维护太子。在李世民中毒事件的第二天,李渊向太子府明发敕令:
秦王素日里酒量差,你以后不要再拉着他喝酒了!
站在李渊的角度,他真的不知道李世民想要谋求太子之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从李渊之后的举动来看,他不但知道,还曾以此试探过李世民。
《资治通鉴》记载,前去探病的李渊对李世民说:“因谓世民曰:“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
饱受冷遇的李世民当然不认为自己的父亲会突然转性,允许自己自立为王,于是他当即哭着表示自己不愿远离父母。
但这段对话传入李建成耳中却变了滋味,在此之后,李建成联合李元吉数次在皇帝面前构陷李世民,本来就心存疑虑的李渊自此愈发厌恶李世民,直到玄武门下的那场悲剧爆发。
撇开其他,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其实只是一件小事:天像异常,太白经天
所谓“太白经天”,即太白星在白天出现在天空之中。中国古代星象学中认为这是刀兵之祸的前兆。
在异常天像出现之后,李渊从卜官口中听到了一则令他愤怒的预言: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
(太白经天)
在听完密奏之后,李渊将这则预言发往秦王府,命李世民做出解释。收到奏报后,李世民并未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借机向他禀报李建成与李元吉秽乱后宫。
已经失去理智的李渊当即下旨,命令李建成与李元吉明日入宫对峙。
在得知皇帝的命令之后,走人绝境的李世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直接快刀斩乱麻,在玄武门诛杀太子与齐王,这便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结语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古往今来,任何政治运动的爆发也都是恩怨长期积压的结果,而绝非是策划者的一时兴起。
通过对背景故事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所谓“玄武门之变”,不过是李世民在被逼无奈下使出的下下策,是他在无数次失败之后所做的选择。
在后人看来,这一选择从客观上奠定了大唐王朝的强盛,但站在李世民的角度去看,这一决定却成为了他堪称完美的政治生涯中最不愿面对的污点。
引用文献:
《新唐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