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上市定价21.5-24.5元
财经进行的银行信用卡业务综合测评中,兴业银行居11位,远低于招商银行,尚有提升空间。
2005年兴业银行与招商银行的净息差水平相当,06年上半年兴业银行的净息差明显高于招商银行,显示了较好的盈利能力。
创建“流程银行”是兴业银行零售业务拓展的主要理念。
所谓“流程银行”就是从产业化角度出发,将产品设计和管理高度集中化、标准化、模块化,然后再通过点、自助银行、电子银行、移动银行、业务外包等组成的银行“立交桥”系统销售出去。
其中,渠道建设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弥补物理点不足的劣势,兴业银行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拓展包括电子银行、移动银行和自助银行在内的虚拟银行;二是,与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利用合作伙伴现有的渠道,销售兴业的产品;或者兴业银行作为承包方,为当地渠道合作行以及信用社的数据中心提供运营维护的外包服务。
2007年1月兴业银行在和讯财经的16家上银行测评中,位居第四位,仅次于工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显示了良好的技术实力和银业务发展潜力。
为了进一步分析兴业银行的零售业务,我们将兴业银行与零售业务居行业领先水平的招商银行进行对比,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兴业银行的目前个人贷款比重小于招商银行,但是较2004年已经增长了4个百分点,占比的增速达到了47%。在新增贷款中,个人贷款的占比更是达到了33.3%,远高于招商银行的新增贷款中个人贷款的占比。鉴于两家银行在贷款规模和个人贷款总额的差距,我们认为兴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须关注零售业务的风险控制水平。
3.风险控制能力是决定未来成败的关键
商业银行主要经营的是风险,长期来看风险控制能力是衡量公司价值的关键性因素。
我们认为,兴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有赖于与恒生银行的深入合作。当下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房地产信贷的风险控制;二是,宏观调控影响的弱化。本轮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银根和地根的收紧,前者影响信贷增速,后者可能带来坏账增加。
(1)不良贷款额持续上升,拨备覆盖率有待继续提升。
近三年兴业银行在贷款复合增长率达到30%的同时,不良贷款额持续上升,复合增长率达17.8%。虽然坏账比率维持在2.5%及以下的水平,但是,由于该行新增贷款主要发生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不良贷款余额的上升仍然值得关注。
从拨备覆盖率情况看,正在逐年增长,2006年中期达到100%。目前招行、民生、浦发的拨备覆盖率均在100%以上,它们主要是通过上市融资,带动资产、信贷和利润增长,从而计提较多的拨备,其拨备覆盖率在上市后提升较快。我们预计未来贷款的增长会促使兴业银行逐步提高拨备覆盖率水平,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公司盈利水平的压力。
(2)房地产建筑业贷款高增长值得关注。
2006年中期,兴业银行房地产和建筑类贷款较2005年末增长43%,占期末贷款总额的18.7%,占新增贷款的33%,是对公业务中增速最快的行业。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由于兴业银行贷款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房地产建筑业贷款的逆势上涨值得密切跟踪。
(3)经营费用持续上升对银行的管理水平的挑战
鉴于兴业银行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我们将兴业银行与也处于扩张阶段的招商银行的经营费用进行了对比,我们发现:
兴业银行2005年的费用增长很快,达到35%。员工费用的增长了29.34%,其他如业务宣传和办公费用的增速是45.32%,超过了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同期的招商银行,各项费用的增长幅度低于兴业银行,并且低于营业收入的增长。虽然兴业银行的费用/营业收入有所降低,但低于招商银行的费用控制水平。随着银行业的开放,银行的管理及费用控制水平直接决定了银行的竞争力大小,对业务的发展和风险水平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七、风险因素
除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性风险、技术性风险等行业性风险之外,我们认为投资兴业银行还需要考虑以下三项风险因素:
1.不良贷款持续增长的风险兴业银行在贷款快速增长的同时,不良贷款额也持续上升,近3年复合增长率达17.8%。激进的策略在带来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也要警惕和控制其带来的风险。
2.进一步宏观调控的风险在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得到根本性解决之前,预计宏观调控将成为一种常态,而银根和地根的紧缩又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前者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增速,后者影响贷款质量。流动性过剩和兴业银行作为主要业务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地区的商业银行,将面临一定的挑战。
3.股东结构的风险由于福建省财*厅控股兴业银行,恒生银行所占股权比例仅为15.98%,外方战略投资者的作用受到制约。在人才引进和选拔方面,兴业银行的高管来自于省委组织部任命,未能建立专业的高层管理职位,不利于核心团队提升专业化水平。为此,2006年5月受到福建银监局的通报并要求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