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经常有人意外死亡,你知道为什么吗?
古人的高考在那时被称为乡试,对于考生来说绝对是大事,考试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八股文,二是官场应用文,三是问问题。通过乡试的考生成为举人,然后才可以去参加会试廷试,好好的一场考试为何常出人命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考试时间太长。清代科举考试,三年考一次,一次考三场,每场考三天,算下来总共要考九天。期间不能离开这个小屋子,小号就地解决,大号需要申请,每个屋子旁边都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出恭,实在憋不住的时候,就翻牌子,会有士兵带考生去茅房,盯着他解决五谷孕育之物,随后再带回来。
我们经常听老辈人说出恭,就是上厕所的意思。如果膀胱不好,或者脾胃经常不舒服,面对肚子和人生的双重选择,很多考生会选择命运,因此憋死自己很常见。
第二:考场非常简陋。古代高考和监狱差不多,每个考生只有一个单间,面积一平方米,还要放上一张桌子和一个尿壶,晚上睡觉的时候连腿脚都伸不直。考试又正逢夏季,面对烈日的暴晒,考场的温度会非常高,年轻人还好,还能扛一下,那些年过半百的,很多不是中暑而亡就是闷死。
第三:卫生条件太差。考生要自己带食物,但古代没有冰箱,夏日炎炎,食物放九天肯定变质了,因此会食物中毒。饮用水也是大问题,都是考场旁边大河里挑的,又脏又臭,满满的都是维生素菌,喝一口可能半条命就没了。而且吃喝拉撒都在这个一平米的小屋子里,非常不卫生,整个考场臭气熏天,很多考生都是生病去世的。
卫生差,虫害也就多了,倒霉蛋还会碰到毒蛇,躲都没处躲。年申报曾报道,在杭州一考场里抓到多条蛇,这得祸害多少条人命。
如果你出生在古代,你会因此选择放弃科举考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