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人类社会遭受了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等多重危机。夏季北半球持续性高温少雨天气引发严重高温干旱复合型灾害,欧洲和美国均遭遇破纪录的高温以及百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我国长江流域也遭遇了61年以来最严重干旱。进入冬季后,在气候变暖背景以及罕见的“三重”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下,北半球多地迎来了寒潮天气,欧洲多国、日本、美国均受到极端低温或暴风雪的侵袭,造成了居民和企业断电、断水、交通瘫痪、以及人员伤亡等严重影响。拉尼娜年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往往比常年更加频繁,早在十月初中央气象台便发布了史上最早的寒潮预警,针对欧洲多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应对寒潮低温冷冻灾害下所暴露的问题,应及时部署寒潮天气防范应对工作。为此,在不同时空尺度上,亟需构建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MHEWS)和灾害风险应急与保障体系;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并多渠道增加能源保供资源,积极推动能源国际合作;开展科普宣教活动,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
年全球极端性气候现象表现突出,夏季高温干旱复合型灾害横扫北半球,给地球生态拉响红色警报。欧洲被认为经历了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河流运输瘫痪,林火此起彼伏,葡萄牙更是出现47℃高温,打破该国的7月纪录,并逼近欧洲的历史极值。美国西部地区被认为是遭遇了12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科罗拉多河下游美国最大水库米德湖的水位降至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遭遇高温干旱复合型灾害,余个气象站气温突破历史极值,长江干支流、鄱阳湖、洞庭湖等湖泊水位持续萎缩,长江流域遭遇60多年来最为严峻的干旱,对农业、能源、航运等都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进入冬季后,全球多地又遭受超强寒潮天气侵袭,不少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暴风雪天气影响。12月中旬,日本多地迎来大暴雪,局部24小时降雪超过1m,部分地区的积雪厚度甚至超过1.6m,积雪厚度突破历史纪录,并造成数十人死亡。另外,受暴雪影响,日本数以万计家庭停电,部分地区通信中断,多条公路关闭,铁路航班等交通更是接近瘫痪。德国由于气温持续降低,多地路面出现黑冰,严重威胁交通运输安全,高速公路发生多起撞车事故,法兰克福机场超10%航班被迫取消。英国北部出现了日最高气温-9.3℃的天气,创下了该地区年以来最冷的一天。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遭遇80多年来最强降雪,积雪厚度达到38cm,积雪厚度已经超过年12月19日的记录值,机场约50余个航班延误或取消。美国在圣诞节周末遭遇“史诗级”寒潮,部分地区的温度下降至零下40℃。该次低温寒冻天气影响美国超2亿人,多地交通瘫痪、经济停摆、蒙受巨额损失,美国本土近百人死亡失踪,纽约州被迫因风暴肆虐进入紧急状态。另外,低温造成输电和通信线路毁坏以及水管冻裂,导致上百万户家庭和企业陷入断电、断水、通信瘫痪的危机。
我国自10月以来已发布寒潮预警10余次,中央气象台在10月2日便发布了史上最早寒潮蓝色预警。强冷空气不断在西伯利亚中部地区堆积,并在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大规模南侵,造成气温骤降8℃~18℃,局地24小时降温幅度甚至能超过30℃,“速冻型”、“跳水式”降温已成为常态。特别是11月26日至12月1日的寒潮席卷我国大部,综合强度排到历史同期第五位,降温幅度超过16℃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2%,其中新疆最大降幅达到了35.6℃。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极端事件的发生,叠加今年的“三重”拉尼娜(连续第三年出现拉尼娜现象),阶段性低温和强寒潮事件或将增强增多。针对美、日等国在应对寒潮天气时所暴露的问题,应提前推动构建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MHEWS),守好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健全和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快速应急联动响应与保障体系,筑牢城市民生保障“生命线”;加快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构建开放共赢能源国际合作新格局,多渠道增加能源保供资源;加强科普宣传,提高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打通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
一、寒潮天气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罕见的“三重”拉尼娜现象影响下增多增强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高温热浪、强寒潮、极端强降水、极端干旱等)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强。全球平均气温虽然呈现上升趋势,却引发了气候变率增强,造成极端性的天气事件更加强烈,夏季更热,冬季更冷。全球变暖改变了大气环流经向度等特征,并通过海—气、陆—气相互作用影响局地气候。在增温趋势下,北极极涡强度减弱,极涡内的冷空气分裂南下,导致中纬度地区强寒潮出现的频率上升。另外,罕见“三重”拉尼娜现象是推动今年气候异常的主要因素之一,引发大气环流的巨变,造成北极漩涡的震动,进而导致冷空气频繁出现。拉尼娜事件出现后,我国冬季偏冷的概率更大一些,约是偏暖概率的两倍,冷空气将比常年更加频繁影响我国,容易出现雪灾和低温冷冻灾害。
二、寒潮天气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产生活和生命健康
(一)造成人们出行不便,且易发生交通事故
寒潮天气往往伴随着大风、雨雪和降温,会造成能见度降低、地面结冰和路面积雪等现象,对公路、铁路交通、民航和海上作业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路面结冰打滑和低能见度使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提高,易造成严重汽车追尾事故甚至是连环碰撞事故。铁轨上的积雪或积冰清除不及时,则会造成线路道岔闭合不完全,进而影响列车运行。此外,低能见度、跑道结冰和积雪等也将影响飞机起降,往往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甚至是取消。水上航行与作业也同样极易受到寒潮天气影响,大风、浓雾常引发船舶碰撞、走锚、搁浅、进水等事故,甲板结冰易引发人员摔倒、意外落水。
(二)威胁城市“生命线”的安全与稳定
寒潮天气易引起公众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电、气、水等城市“生命线”供应紧张。雨雪和降温会使输电和通信线路上覆冰,随后遇冷收缩,加上大风引起的震荡,最终压断线路,从而造成电力、通信中断。此外,发、变电站设备的结冰会使瓷质外绝缘下降,进而发生短路,造成大面积停电。寒潮天气造成居民供暖需求激增,需要大量能源供应,但是阶段性的低温和强寒潮事件往往会造成油井冻结和管道故障,天然气生产被迫关闭,从而导致天然气供应短缺。另一方面,由于寒潮天气导致交通运输拥堵甚至瘫痪,能源运输受阻,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应问题。城市供水系统瘫痪也是低温冷冻灾害性天气带来的一项挑战,寒冷环境下,自来水供水系统容易出现管道冻裂现象,供水系统压力不足,居民无法正常用水,导致供水危机。
(三)诱发多种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低温天气或气温骤降不仅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相关疾病、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而且使得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的患者病情加重。在低温刺激下,人体容易出现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肌缺血、血液黏稠度增高,诱发血栓形成,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寒潮天气还是导致呼吸道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可使鼻咽部的黏膜变得干燥,因而产生细小破裂,病毒、细菌便趁虚而入。低温刺激还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从而引发急性胃溃疡、胃肠炎等胃肠道疾病。此外,大范围、持续性低温能够延长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并且冬季太阳辐射降低使得紫外线杀死病毒的能力大大减弱,容易出现呼吸道病毒感染,当前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三重感染浪潮”正冲击着美国和欧洲地区。
三、充分发挥预警作用,守好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做好应急响应与保障,筑牢城市民生保障“生命线”;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升全民防灾意识,打通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
(一)不断强化气象预报预警能力,提升气象作为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提高应急响应与保障能力,多部门联动筑牢城市民生保障“生命线”。政府部门积极构建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MHEWS),发布气象衍生、次生灾害风险预警产品,提高灾害风险预警的时效性和精准度。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发布、应急响应、多部门联动处置的灾害响应与应急保障体系。加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桥梁、隧道等巡查与隐患排查力度,及时掌握路况信息,采取必要的防滑除雪措施,在桥梁以及风口处撒布融雪剂。加大供电、供水、供气、供暖、通信抢修力度,组建专业应急队伍,及时做好各类抢险、抢修工作,确保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运转正常和居民正常生活。
(二)科学合理制定有序用能方案,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统筹发电供热和原料用煤保障,加大跨区域互济力度,最大限度补缺口、保安全、稳价格。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先立后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充分发挥区域光、水、风等自然资源丰富的生态优势,推进风电分散式开发和实施屋顶光伏开发行动,发展数字化水电站,安全有序推动核电项目建设,发挥核能安全清洁高效的基荷能源优势。同时,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发展,合理配置储能规模。此外,还需要积极构建开放共赢能源国际合作新格局,多渠道增加能源保供资源,实现与周边国家油气、电力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三)加强应对低温寒冻天气的科普宣传,提升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切实加强群众防灾减灾应急处理能力建设,打通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加强降温预警宣传,提醒居民做好自我防寒,注意添衣防寒。南方地区居民由于没有保暖措施,容易出现冻伤的情况,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