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最健忘的,任何一点“常识”的普及,都要以血为代价,才能记住7天。
根据央视新闻的报道,截至6月22日7时10分,重庆潼南区8名落水小学生全部打捞出水,均已无生命体征。在痛心之余,我发现这不是个例,今年以来,已经发生多起儿童溺水身亡事故。
生命已经逝去,悲伤的气息仍在当地回旋。接二连三的儿童溺亡事件,总是让本来该开心欢乐的暑假,成为一种难以解开的“劫”。
5月3日,广西全州龙水镇3名小孩在水库不幸溺亡。据当地*府初步调查,5岁男孩在水库洗澡时溺水,其哥哥、堂姐前去营救,3人不幸溺亡。5月16日下午,一天内,河南5名中学生溺亡。河南信阳潢川县小潢河发现有人落水,在现场发现了5双鞋子,4套衣服。5月16日,陕西延安也发了一起溺亡悲剧:2人溺亡!5月16日,延安子长永坪路消防救援站接到报警称,位于子长市栾家坪中学对面河里有两名约十四五岁的少年溺水。5月24日,临沂消防支队费县大队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费县北巩庄西南河边,有人落水。接到报警后,费县大队指挥中心立即调派消防员赶赴现场处置。发现,临沂2名中学生溺亡。
一打开网站,很多类似的新闻。
这些案例和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溺水已经是我国儿童第一位致死原因。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约95万名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死于伤害,其中道路交通伤害、溺水、烧伤、跌倒或中*这五种非故意伤害类型占所有儿童伤害死亡的6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溺水是我国1—14岁儿童的第一位致死原因。
善泳者溺,平时多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莫到悲剧发生时,泪流满面,请告诉孩子,千万不要去这些地方。
所有的这些悲剧,都指向一个问题,身边没有大人的看护。城市里有图书馆、少年宫、体育馆、博物馆、动物园、公园等,城市儿童假期可能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外出游泳大部分家长都能陪护,而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没有什么好去处。
不少农村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意识相对也较为淡薄,农村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很多都在外务工,大部分由爷爷奶奶看护,见父母一面都难,假期生活也较为单调,看电视玩游戏、“野泳”成了他们的主打菜。
如何预防儿童溺水?
预防是降低溺水致死、致残率的最重要手段。有研究估计,通过加强幼儿监管、游泳技能、公共水安全教育与涉水设施管理等措施,超过85%溺水事件可避免发生。为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了相关建议。
时刻有效看护
儿童溺水预防的首要行动是时刻有效看护。当你的孩子在水中时,无论是在泳池中、澡盆里,还是在开放性的水域中,不要自己看书或玩手机,因为溺水随时发生,并且溺水的过程很快。
家长平时也应该加强安全意识,有幼儿的家庭,切忌将儿童单独留在浴缸、洗衣机或开放的水源边,以防溺水;一旦孩子发生溺水,家长要冷静正确地处置,现场采取急救措施。
孩子溺水后,要抓住急救*金3分钟,为医生的抢救赢得时间。如果错失急救*金3分钟,孩子很可能会死亡,即使抢救过来,也可能因为脑缺氧而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专家建议:预防第一位心肺复苏最重要
中国每年约有5.6万名未成年人意外死亡,溺水是未成年人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溺水的致死、致残率很高,并且后期的治疗费用比较大。”医生强调,预防是第一位,预防比救治更重要。
网上曾流传一种“急救土办法”,如果孩子溺水,马上倒背着孩子奔跑。“这种控水方法作用有限,而且可能导致胃部食物残渣回流,堵塞喉咙、鼻腔,再次造成窒息,切勿盲目效仿。”医生说。
医生提醒,如遇溺水突发状况切莫惊慌,要判断溺水者意识,大声地呼叫他或轻轻摇动他,看其是否有反应;观察其胸腹部起伏,判断是否有呼吸;摸摸其颈动脉,看是否有搏动。一旦发现溺水儿童失去意识、呼吸时,马上通过心肺复苏,恢复其心跳、呼吸,心肺复苏是非常重要的。
“救人三大步”——清拥堵、控制水流出、心肺复苏
1、清拥堵就是在溺水者上岸之后,首先要观察溺水者口鼻是否被异物堵塞,如果被异物堵塞,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将溺水者的脑袋侧边转动90度,一手打开其嘴巴,使用另外一只手的食指、中指抠出异物。一定要注意,不仰起溺水人的头部,避免令气道堵塞。
2、控制水流出简单的来说就是控水,即将溺水者腹腔内的水排出体外,可通过膝顶法,溺水人的肚子放在施救人的膝盖处,将一只手扶其头部,让嘴巴朝下,另一只手按压其背令水外排。
3、最后一步就是心肺复苏了。心肺复苏是用在最后的,即以上两步全部用完之后,发现溺水者已经心脏停止跳动,并且呼吸也没了的时候。并且心肺复苏需要经过的专业培训才能使用,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二次伤害。
同伴落水怎么办?
若遇同伴落水,切不可盲目下水救人或手拉手救人,而应大声呼救,让附近的大人来帮忙,这才是真正在帮助同伴。
不能认为不够朋友!不能因害怕而隐瞒!不能认为自己不够朋友!千万不能认为同伴落水,自己不跳下去救,就不够朋友!及时找大人帮忙才是救援成功率最高的方式,才是真正在帮助同伴!不能因为害怕而隐瞒!
救不上来同伴也不是你的错,千万不能因害怕而隐瞒!没有救上来同伴,也千万不要有心理压力,更不能因害怕而隐瞒事实,从而导致没有及时报警或让大人知道,耽误了宝贵的救援时间。
特别提示:
未成年人不具备直接救人的能力,严禁下水或手拉手救援。即使采取指挥救援,也一定要以保障自身安全为前提。
切勿盲目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