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失温症(低温症,低体温症)通常是描述当人的体温低于35℃时的一种症状,人体轻度失温时会发生发抖和意识浑浊,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但是精神错乱的情况会明显加剧,重度失温时患者往往后主图脱去自己身上的衣物,如若不及时保暖,患者就会走向死亡。
发生的原因
发生失温症主要有两个原因:
暴露在极低温的环境中,在低温环境中,如北方的冬天、或者冷库内如果在进入这些场景前不采取防寒措施则很容易诱发发生低温症。机体抑制产热机制(体温调节的恒定机理会将身体温度维持在36.5℃~37.5℃)而产生失温,通常这种情况是酒精中*或者是低血糖、厌食、年老与其他不明的原因促使失温症的发生。
症状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5℃~37.5℃,低温症可以根据严重程度分为三种:
体温降至比正常体温低1-2°C。在这一阶段,人体会产生颤抖,双手麻木,无法完成复杂动作。远端肢体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呼吸快而浅。皮肤上出现“鸡皮疙瘩”,尝试使毛发竖立起来形成隔热层(人体由于毛发不足,这一反应作用有限,但是在其他物种中作用较大)。患者可能感觉疲劳和腹部疼痛。患者会有温暖的感觉,但事实上这是低体温症发展到第二期的信号。一种测试病情向第二期发展程度的方法是患者能否使拇指和小指接触,这是肌肉停止工作的第一阶段。患者可能会有视力困难。体温降至比正常体温低2-4°C。颤抖更猛烈。肌肉不协调更明显。行动更迟缓、困难,伴有步伐跌跌撞撞、方向混乱,尽管患者可能保持警觉。浅层血管继续收缩,以保持重要器官的温度。患者面色苍白,唇、耳、手指和脚趾可能变蓝。体温降至大约32°C以下。颤抖通常已停止。语言有困难,思维迟钝,记忆开始出现问题。通常手已经不能使用,行走经常跌倒。细胞新陈代谢停止。体温降至30°C以下时,暴露的皮肤变蓝、涨大,肌肉协调能力几乎完全丧失,行走几乎不可能,语无伦次、行动毫无理性(包括可能尝试钻进洞里),甚至昏迷。脉搏和呼吸显著减慢,但是可能发生心率过快(心室性心搏过速和心房纤维性颤动)。主要器官停止工作,宣告临床死亡。由于细胞活动降低,一段时间之后脑死亡才会发生。历史上的低温症患者中,最低的温度降低到13℃,她是瑞典的一个小女孩,因为溺水而造成的低温症,医院抢救了6个小时,最终她成功的活了下来。在战争中,失温症也常常造成战士的死亡。
轻度失温应急治疗手段
轻度失温时,可以及时喝热饮、穿着暖和的衣服或者适当运动来改善失温症,如果无法纠正演变成中度或者重度失温则应当及时报协助,在等待期间要保持患者衣物不被他自身褪去,且在医生到达之前不能随便移动患者,如果发生心跳骤停,则应及时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
近期在甘肃举办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由于遇到极端天气人体产生低温症已经造成21人死亡。由于其举办的环境给救援也造成了巨大难度,组委会对天气的失误判断和对本次活动的风险性不能准确衡量,以及应急预案不充分是造成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这样的事故同时也提醒了我们,在低温环境下锻炼时,应备好保暖衣服,在运动结束后及时添加衣服,避免感冒或低温症等不适症状的发生,如果发生了,应及时就医或拨打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