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安全无小事。玩具小部件、干燥剂、牙签、纽扣电池……甚至是一颗圣女果或一粒葡萄,都可能威胁到宝宝的安全。最近,一则1岁宝宝误将7号电池放入口中后爆炸的新闻,就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事情发生在山东滨州市阳信县,今年3月份的一个上午,1岁半小男孩贝贝(化名)独自在房间里玩耍的时候把一节7号电池放进了嘴里,在隔壁房间的家人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响,继而是孩子尖锐的哭声。家人急忙赶过来,看到的孩子嘴里冒出白色的烟雾,口腔内大量黑色的粉末混合着鲜血,旁边的地板上有一节7号电池的空壳,电池负极的金属片不见了。家人医院,进行急症手术治疗,检查发现,孩子消化道的损伤严重,经过了多次治疗,目前贝贝已经出院回家。
无独有偶,此前也有电池在幼童口中爆炸的事件发生。
年1月30日晚,河南1岁半女童萱萱拿着电池玩耍,电池突发爆炸,她嘴里含着烧糊的柱状物体,隐约可见嘴里血肉模糊,还有个“血洞”。1月31日凌晨两点多,萱萱的家长连夜开车把医院做了急诊手术。幸运的是,孩子只是口腔内有一个大穿孔,还没将电池碎片吞下肚。据萱萱的爷爷奶奶回忆,这节五号电池是替换下来的,当时大意了,随手一放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应该是萱萱发现了电池,拿着电池学着爷爷奶奶嗑瓜子,把电池放在牙齿上磕的时候发生的意外。
其实在生活中,会给宝宝带来伤害的东西远不止电池,家长们可一定得看好孩子,特别是疫情期间,孩子无法出门全天待在家的时候,大部分误食事件都发生在家里,而且是发生在家长身边。
福州一名2岁女宝宝误吃洗衣机槽清洁剂中*。原来这个清洁剂长得像洗衣粉,被家人随手放在矮橱,孩子看到五颜六色的包装,以为是奶粉,就咬破袋子吃了一点,立刻疼得哇哇大哭。家人立刻给她灌水急救,几分钟时间,小女孩的口唇红肿糜烂,嘴巴出血。经医生诊断,孩子中*,口腔灼伤和身体多个部位破损。
东莞一名1岁8个月的男宝宝误喝清洁水死亡。奶奶在商场的柜台桌面拿到一瓶水,以为是矿泉水,就给孙子喝了,小男孩立刻出现异样,头歪到一边,口出血。孩子父医院。经检查,孩子多器官衰竭、肺出血、心肌损害,肝功能损害、代谢性酸中*。因为病情太严重,小男孩救不回来了。
长沙一名1岁多的男宝宝误吃奶奶8颗降压药引起急性药物中*。趁着奶奶打瞌睡,小男孩打开电视抽屉,以为奶奶的降压药是糖果,就吃了。奶奶发现后,医院,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后,挽回生命。
年7月,一位九岁的女孩因为误吞了磁力珠,致肠子破六个洞险丧命,因为没法把肠子都切掉,医生只能一个个洞修补,整个手术用个5个多小时,从十二指肠到小肠、大肠,总共取了二十二粒磁力珠出来。如果没有及时就医,后果不堪设想。
对孩子来说,小物品往往更具危险性,这些在家常见的物品一定要让孩子远离!!!
1、呼吸道异物
在给小儿吃水果或者吃饭前,一定要把果核、果把、鱼刺、豆子等挑出。而在陪孩子玩耍时,也要将纽扣、刀片、小球等远离孩子触手可及的范围,一旦误吞或吸入鼻孔里,很容易进入呼吸道内。
2、食道异物
食道异物位居儿童意外急诊的第二位,患儿主要集中在一到两岁。由于儿童食道比较细,很容易卡顿。瓜子、核桃、花生米等零食并不适合3岁以下的小孩食用。由于孩子的牙齿发育不完全,往往不能做到有效咀嚼,容易卡在食道,严重的会引起窒息死亡。
3、尖锐利器伤
家长要让孩子远离水果刀、剪刀、筷子、汤匙一类的物品,如果需要使用,家长一定要在身旁看护。
家长们必须了解关于宝宝误食异物的一些简单急救措施
1、一旦发现宝宝有误饮、误食的情况,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确认宝宝刚刚吃了什么,量是多少,观察宝宝的呼吸、脉搏及脸色的状态,是否有呕吐、头晕的现象。先观察宝宝能否发声。
2、如果还能发声,说明硬物还在食道内,或部分阻塞气管,医院治疗。
3、误吸异物后一定不要给孩子喝水,这样非但不会把异物冲下去,还可能引起再次呛咳,而且如果孩子需要进行手术取异物,喝下去的水可能会使孩子在麻醉时发生呕吐,造成窒息的危险。
4、如果孩子被果冻等较大异物卡住后,会立刻出现憋气、呼吸窒息等症状,送医院已经来不及,应争分夺秒开始自救。
5、3岁以下的孩子,可以把他倒着拎起来,用力拍孩子的背部,让他把东西咳出来;
6、大一些的孩子,可以从背后抱住孩子,用力挤压其腹部,用气流把异物冲出来。
任何误食都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保持有人陪伴在孩子身边,不要放任孩子一个人玩耍,你不会知道,下一刻孩子会做什么事,你也无法预测危险什么时候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