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道分发的气体意外中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预防蘑菇中毒的风险警示 [复制链接]

1#

当前,我市进入秋季,降雨多、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有*蘑菇不易鉴别,误采误食有*野生蘑菇导致的中*事故易发多发,食用有*野生蘑菇中*后没有特效疗法,病死率高、风险极大。为有效预防误食有*野生蘑菇,特提出如下风险警示:

广大市民,在购买蘑菇等食品时,应到正规的超市、农贸市场采购,不在散商游贩处随意购买,并保存好购物凭证。同时,要提高野蘑菇的鉴别能力,不随意采摘野蘑菇,尤其是不采购、制作和食用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蘑菇。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工、经营野生蘑菇时,要确保所加工、经营的蘑菇中未混入有*品种。当误食了*蘑菇后,应及早治疗,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当地卫生行*部门和食药监部门报告。

*蘑菇中*后的症状在临床上主要分为五种类型:一是胃肠型:潜伏期为30分钟~6小时,有恶心、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二是神经精神型:潜伏期10分钟~2小时,除胃肠炎症状外,尚有流涎、流泪,严重者可出现幻觉、精神错乱等;三是溶血型:潜伏期为6~12小时,可出现急性贫血、*疸、肝脾肿大、血红蛋白尿;四是脏器损害型:潜伏期10~24小时,临床上分潜伏期、胃肠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和恢复期。应特别注意“假愈期”,即便暂未感到不适或症状自行缓解,也不意味着高度风险就此解除,病情随时可能出现进展甚至死亡;五是光过敏性皮炎型:潜伏期约24小时,与光接触部位皮肤肿胀,指尖剧痛、指甲根部出血,嘴唇肿胀外翻。

目前尚无针对野生蘑菇中*的特效疗法,预防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食用。一旦误食出现中*症状,应尽早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如采用立即用筷子或者手指抠喉咙催吐,迅速排除*素。同时,在催吐后应尽快到附近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强化宣传引导,深入到乡村社区、中小学校、餐饮单位、家家户户,提示误采误食风险和严重后果,提醒广大群众勿采、勿食、不买、不卖不明品种野生蘑菇,不轻易相信网络和一些宣传资料上鉴别有*野生蘑菇的方法。

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方法和特定经验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误食中*的原因之一。在蘑菇中*的事件中,部分受害者就是由于相信了一些不科学的“*蘑菇识别方法”。目前民间流传的许多“识别*蘑菇的方法”都是不可靠的:

错误说法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蝇伞很漂亮,不少蘑菇艺术品都是以它为原型创作的,它的确有*;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

错误说法2:“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实际上,著名*菌—豹斑*伞却常常被蛞蝓摄食,不少有*种类可以生蛆。

错误说法3:“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这种错误流传甚广,实际上蘑菇*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这实为臆测的谬传。

错误说法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错误说法5:“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虽然这类菌有*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粉褶蕈就很*。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两种种最常见的野生*蘑菇。

桦甸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年9月16日

供稿:桦甸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总编:包華冰

编辑:姜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