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报道,12月4日下午五点左右,重庆市永川区吊水洞煤矿发生了一起一氧化碳超限事故,有24名矿工被困井下。截至5日7时,已成功救出幸存者1名,发现遇难者18名,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
央视报道截图
人们在被如此事故所震惊的同时,不禁要问,一氧化碳是什么,煤矿井下为什么会发生一氧化碳超限。
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一氧化碳,和我们平常呼吸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都是一种碳氧化合物,只是化学分子式不一样。一氧化碳化学分子式为CO,二氧化碳分子式为CO2。之所以一氧化碳分子式中比二氧化碳的少一个氧原子,是因为它是含碳物质在没有完全燃烧的状态下形成的,通常状况下为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正是这种状态,体现在它的化学性质上,一氧化碳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能发生氧化反应(燃烧反应)、歧化反应等。正因为此,它和二氧化碳对人的危害也不一样,二氧化碳本身是无毒性,只是如果在一定的空间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因为空气中缺氧造成人和动物的窒息事故。而一氧化碳却不一样,除会造成空气中的氧气比例不足外,同时还具有毒性。较高浓度时能使人出现不同程度中毒症状,危害人体的脑、心、肝、肾、肺及其他组织,造成人员伤亡。人5分钟内吸入一氧化碳最低致死浓度为ppm(0.5%)。
一氧化碳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是煤、石油等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在炼焦、炼铁、合成氨、甲醇等生产过程,以及矿井放炮和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汽车尾气排放、锅炉中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家庭居室中煤炉产生的煤气或液化气管道漏气都会产生。还有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中也会产生释放一氧化碳,高层大气的化学反应、二氧化碳的轻微解离作用及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
因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倍,一氧化碳中毒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Hb)可逆性结合引起人体缺氧所致。实际上就是一氧化碳把血液中的氧合血红蛋白(HbO2)之内的的氧排挤出来,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随着碳氧血红蛋白含量的逐渐增加,氧合血红蛋白中氧的解离和组织内二氧化碳的输出受到阻碍,最终导致组织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产生中毒症状。
那么,矿井中的一氧化碳来源自哪里呢?主要来自来个方面。
一是井下火灾和瓦斯、煤尘爆炸。按照现在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各生产矿井都具有类似于大型楼宇中央空调系统的通风系统,保障各生产作业场所的供风供氧要求。但是,如果井一旦发生火灾,或者瓦斯爆炸、煤尘爆炸,都会有大量含碳物质没有得到完全的燃烧反应,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这些大量的一氧化碳氧化沿通风系统扩散开去,会给在受影响风路中的人们造成危险,甚至伤害。
二是煤矿井下的爆破作业。所谓爆破,实际上也是一种有限空间的剧烈化学燃烧反应,难免会形成一些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气体。对于此类情况,只要根据一定的要求控制好爆破规模,调整好一定的配风量,能有效地把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控制在合理、无害范围之内,以不致于对相应场所的人员造成伤害。
三是矿井下煤层的缓慢氧化。此类情况类似于自然界动、植物的腐败降解,或者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一氧化碳。一般不足以对人和动物造成危险威胁。
从重庆吊水洞煤矿井口出现的大量浓烟来分析,井下已经发生了火灾。至于火灾原因,尚虽经过调查研究,综合判定。
吊水洞煤矿井下冒出的浓烟救援人员在煤矿井口处测量烟雾中一氧化碳浓度。新华社记者黄伟摄
通常情况下,矿井进风流都是经地面引入较新鲜的风,矿井回风流都经过井下各作业场所,混入了各种包括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的乏风,或者叫污风。一旦井下发生火灾、瓦斯爆炸、煤尘爆炸等事故,处于事故点回风方向的人员,受灾害点产生的污风影响,受的危险威胁最大。
事故已经发生,大家的心情是很沉重的。希望这样的事故越少越好,最好是不要发生。
隐患胜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冬季已经来临,各家各户的取暖也是千差万别。在这里,有必要提醒大家,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防止生活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发生。
如果家庭中采用烧炭烤火,火炉一定要装好烟囱,将燃烧产生的烟尘引出室外,并且要保证排烟管不能漏烟。最好不要采用炭盆取暖,那样最易引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室内聚集,引发危险。
不管是在生产场所还是生活场所,加强通风排气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现场急救要正确、到位,并且及时呼叫救援力量。
首先,要立即打开门窗通风,迅速将中毒者转移至空气新鲜流通处,休息,保持安静并注意保暖。其次要确保中毒者呼吸道通畅。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要及时检查并尽可能清除患者口中的呕吐物或痰液,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第三是要对抽搐或神志不清以致昏迷的中毒者,可在其头部放置冰袋降温,以减轻脑水肿,医院抢救,最好请救护站送到医院。
第四,在应急施救的同时,一定要将中毒者的症状、所处的准确地点报告给,以便更加快速有效地对中毒者实施救治。
在本文结尾处,再次提醒大家,安全之事,来不得半点马虎,一定要严加防范。宁愿多做事,坚决不出事。
祝大家平安幸福。
安全为本,生命为先。防范工作一定要做好啊。为了他人和自己,小心防范,筑牢安全防线。
#重庆煤矿一氧化碳超限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