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南康府安义县有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庄叫辛铺村,村里住着大约二十来户人家,祖祖辈辈都在这里耕种。
这年夏季发生了水灾,义安县境内有好几个庄子爆发瘟疫。虽然官府封锁了村子,不让村民随意进出。但是还有少部分人,通过茂密的山林逃了出来。
1、追兵至,男子让妻子先逃,他孤身犯险身
傍晚,在村正的带领下,辛铺村来了四个蒙着面的衙役。不一会儿,他们从村西头刘康家里抬着担架出来。
不一会儿,刘康的媳妇也从屋里跑出来,她跪求衙役不要带走刘康的尸首。衙役看了一眼村正,村正上前拽住刘康媳妇,说:“别闹了,刘康死于瘟疫,一定要烧掉。”
趁二人说话的间隙,衙役麻溜地将刘康抬上牛车,扬起鞭子迅速驶离了村子。村正随即放开了刘家媳妇一溜烟跑了,只留下刘家媳妇一个人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这一幕被村民李保田看见了,他二话没说就跑回了家,妻子马氏正在院子里喂鸡,见丈夫着急忙慌回来,问他怎么了?
李保田拉着她进屋子,左右张望后,将门合上。马氏问:“出什么事了?一惊一乍的。”
李保田说:“住在村西头的刘康死了,刚被衙役拉去烧了,想必过不了多久就要封村了,咱们得赶紧逃。”
“既然如此,我们待在村里不是更安全吗?”马氏问道。
“我的姑奶奶哟,困在村里等着被饿死吗?”李保田一边说话一边收拾衣衫,他已经决定去投奔岳父。
这个时候,突然有人在外敲门,李保田把门打开,发现是邻居张铁端了一碗烙饼过来,街坊邻居做了一些吃得都会端一份“串门子”。
“大白天关啥门?”张铁刚说完话就被李保田拽到屋里来,他把刚才看到的事情告诉了张铁直言想逃走。
“可我没地方可以去呀。”张铁懊恼不已,他和妻子都是村里人,家里也没亲戚在外地。李保田郑重说道:“你得帮我保守这个秘密,到时候村正问起来,你就说我们夫上山挖笋了。”
张铁回到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妻子姚氏,姚氏闻言责怪丈夫,她说道:“你就长了颗榆木脑袋,李保田举家逃走,让他捎上贵喜呀。”
张铁的孩子不到八个月叫做贵喜,姚氏继续说:“村里很快就要封闭,到时候大人没吃的,这孩子也得饿死,倒不如把贵喜托付给李保田夫妇,兴许还能活下来。”
姚氏一席话点醒了张铁,夫妇二人抱着孩子去找李保田直言来意。李保田与妻子面面相觑,他们有些为难。他们的孩子名叫福根,他也和张铁家的孩子一样大。
这是去逃难,路上带着两个孩子太不方便了。姚氏明白李保田的心思,她拽着丈夫一起跪在地上。
她哭着说:“嫂子,看在乡里乡亲那么多年份上,救救贵喜吧。”说完就把头磕在地上,直到额头上变成紫色。
马氏心善,她也是个做母亲的,知道为人母的心酸,就替李保田答应下来,同意带着贵喜走。姚氏喜极而泣千恩万谢,马氏让他们快回去准备。
到了后半夜,张李两家屋子里乌漆墨黑,他们轻声轻脚来到后山,姚氏忍着泪水把贵喜交给马氏,马氏说:“妹子,你就放心好了,我会拿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照顾。”
李保田转身离去,马氏也紧跟其后,夫妇二人消失在黑夜里。
就在张铁搀扶妻子回屋时,村口来了一行举着火把的兵丁,为首的将领穿着甲胄,骑着高头大马,对兵丁喝道:“把这个村子封了,一只苍蝇都不许进出。”
兵丁领命下去,他们动作娴熟地砍倒路旁的大树做围栏,不一会儿,围栏就做好,支立在进村的道路上。
村民们听到动静,都出来看热闹,得知村子被封,他们情绪激动扬言要掀了围栏,将领拔出佩刀,喝道:“胆敢踏出村庄者格杀勿论。”
众人闻言这才消停下来,这个时候村正走了上来,他问道:“为何要封村?”将领回答道:“怀疑你们村里有人死于瘟疫,为了防止扩散,现将村子封了。”
村长正问郎中什么时候来,将领眼神躲闪,只说在路上了。他让村正维持好村里秩序,发现有人逃跑要离开禀告,否则要治全村人的包庇之罪。
人群中突然有人高声喝道:“一刻前我起来如厕,看见李保田带着妻子往后山去了。”说话的人叫王二狗,他是村里的二愣子,专门在村里做些偷鸡摸狗的事情。
将领指着王二狗,说:“你在前面带路,抓到李保田,我让你做村正。”
王二狗听说可以当官,麻溜地挤到人群前,他点头哈腰向将领献媚,将领让兵丁挨家挨户去查,看看还有谁逃走了。
兵丁领命而走,聚集的村民也被兵丁驱散,只有张铁失*落魄地站在原地。
另一边,李保田夫妇一人抱着一个孩子,大步流星赶路。山道崎岖难走,马氏不慎摔倒,扭伤了脚踝。
夫妇二人只好在路旁稍作休息,就这时,他们身后传来淅淅索索的声音,李保田眼尖,瞧见王二狗领着一群兵丁追来。
他心里一咯噔,转身对马氏说道:“你抱着孩子往林子里躲,我去引开他们。”
马氏拽着丈夫的袖子,李保田安慰道:“别担心,我跑得快,晚一些我会追上你们的。”
马氏闻言,深深看了丈夫一眼,遂抱着两个孩子往林子里跑。片刻过后,李保田见妻子已经没有了踪影。
他冲身后喊道:“喂,我在这里,快追我呀。”喊完后,顺着山路往另一侧跑去。
将领闻言,他双脚夹紧马腹扬鞭追了上去,这李保田从小在这里长大,仗着对道路的熟悉,逃进了一片灌木里,有效的阻挡了将领追击的速度。
但是,两条腿终究跑不过四条腿,不一会儿就力竭躺在地上呕吐。将领见后,慢悠悠骑着马走过来,他嘲笑道:“你倒是起来跑呀,刚才不是挺嚣张?”
说话间,兵丁已经追了上来,他们把李保田架了起来,这个时候将领才发现周围只有李保田一人,根据王二狗的供词,李保田同妻子外逃。
将领这才发现上当,立刻调转马头去刚才那片林子,可惜他来晚了,这竹林太茂密根本找不到人,将领没办法只好把李保田带回去。
众人回到村子,将领让王二狗把村民召集起来,然后说:“李保田私自逃村,按律当斩。”兵丁闻言把李保田拖拽过来,村民倒吸一口凉气。
将领抽出佩刀,要在众人面前砍了李保田以儆效尤。张铁从人群里挤了出来,他喝声:“大人,你不能草菅人命!”
将领叉着腰问道:“我依法行刑怎么就草菅人命?”张铁说:“李保田在您没封村前离开,这不能算逃!”
“对啊,不能逃。”村民也呼应起来,李保田为人仗义,经常帮左邻右舍,村民都不忍心看他枉死,纷纷出言帮其开脱。
将领没想到村民那么团结,心中生出诧异,他本就是想杀鸡给猴看,起震慑作用,并没有真心想杀李保田。
于是,他只好放了李保田,但是劝告村民再发现逃村者格杀勿论。李保田被释放后,他抱拳感激村民的救命之恩,众人陆续回家。
张铁搀扶着李保田,在路上李保田告诉张铁,贵喜和福根两个孩子已经被马氏带走,不用太过担心,他岳父家就在建昌县,马氏不用一天的路程就可以到。
接下来的几日,有村民开始身体不适,全身无力,昏昏沉沉躺在床榻上。村子里没有郎中,只能用土法子救治。
2、郎中进村发现端倪,山中遇险被男子所救
转眼大半年过去,官府迟迟没有派来郎中村子里大半的人都出现了症状。
这天晚上,将领带着一个白须白眉的老者走进村子,当上新村正的王二狗亦是在一行人之中。
这老者姓韩名亮,他是南康府有名的神医,受知府之托,前来安义县救治得了瘟疫的村民。当他走进一户患病的村民家里后,村民闻讯已经在屋外围观。
良久之后,韩亮走了出来,问道:“韩神医这病能治好吗?”韩亮没有回答他,而是径直离开,村民在背后议论纷纷,说是韩亮神医的名头是浪得虚名。
这半年来,李保田的日子过得还算舒服,除了妻儿不在身边难免有些孤寂以外,他倒是最悠闲的一个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这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在山里挖竹笋,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呼救声。他赶忙跑过去,发现一个白须白发的老者躺在地上,他的右脚被一个捕兽夹子夹住。
李保田是个热心肠的人,放下背篓走上前去。他问道:“老人家别动,我帮你把架子打开。”说完,他手脚麻利地用锄头别住夹子一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掰开兽夹。
做完这一切,他后背衣衫被汗水浸透了,山风一吹起了鸡皮疙瘩。他擦了一把汗,对老者说:“老人家是谁?为何独自一人进山!”
受伤的老人正是郎中韩亮,他支开侍从,独自上山,结果不小心踩到了捕兽夹,韩亮说:“我是朝廷派来的郎中,今日上山是为了查明一件事。”
李保田闻言大吃一惊,只见韩亮从怀里拿出金疮药将其倒在伤口上很快就止血。韩亮艰难起身,李保田赶忙上前去搀扶。
韩亮向李保田郑重作揖:“多谢壮士救命之恩,不然老朽今日就要埋骨在这里了。”李保田没有受礼,而是侧身躲开,他这几日都在山里转悠并不知道村里来了郎中。
他说道:“使不得,使不得。您不顾安危进村救治村民,我该感谢您才是。”说完,他蹲在地上,转头对韩亮说:“山路崎岖,我背您下山去包扎。”
韩亮自知伤重,他道了一声谢,李保田就背着他下山去了。在路上二人闲聊起来,李保田问道:“韩先生为何独自一人上山?”
韩亮没有隐瞒如实相告,“你们村里的人,没有得瘟疫而是中*了。”,李保田非常震惊,他侧身问道:“这到底怎么回事?”
“我查阅了病人的情况,村中患病之人多数是上村人,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饮用了古井里的水。”
辛铺村,分为上村和下村,上村的人多数依山建房,在半山腰有一口冬暖夏凉的古井,上村的人到此取水。下村的人多数在田埂上建房,离田埂不远处有一条小溪,他们就近取水。
患病之人多数是上村的人,下村人没有一人患病,这让韩亮生出怀疑,这才独自上山查询原因。
李保田是下村人,他闻言后也觉得古怪,韩亮问:“你在山中有发现端倪吗?”,李保田这些日子为了挖竹笋,几乎把山上跑遍了。
他沉思半响说道:“离这一里地,我见到几处山体塌方。”韩亮把这件事记了下来,接下来二人聊了一些风土人情。
在山下的将领见韩亮许久未归,他正在着急的时候,就见李保田背着韩亮从山上下来。他赶紧上前询问,得知韩亮受伤,立刻让兵丁找来马车。
韩亮上车前向李保田道谢,将领也抱拳冲他道谢,一行人坐着马车离开村子回县城去了。
韩亮临走前,叮嘱将领不许上村的人继续饮用井水,将领吩咐王二狗把井口封住,让村民去小溪取水。
接来的一个月,果然没有新增病患,韩亮伤愈后,他又来到村子里,指名点姓找到李保田,在他的带领下找到塌方处。
韩亮上前查看,立刻发现端倪,塌方的地方夹杂着许多寿材的木片,应当是山体塌方,将坟茔冲了出来,腐烂的东西顺着雨水进入土里,渗入到地下水然后流入井中。
上村的村民,正是饮用了这些不干净的水才患病,韩亮回去之后,对症下药,没过几天村民就痊愈了。
真相大白之后,将领把兵丁撤走,村子解封,王二狗的村正位置也被剥夺,皆因山体塌方都是他惹的祸。
年前,他嫌屋子太久,决定在山里挖个山洞居住,于是把后山一处掏空,结果遇到暴雨,这才导致山体塌方。
、男子去接妻儿,棉花糖牵出儿子身世
村子解封后,李保田赶去建昌县岳父家将妻儿接回。来到岳父家后,他并没有看到妻子,岳父解释道:“娘俩去逛庙会了。”二人闲聊一会,就看见一个小孩捧着棉花糖走进屋子里。
他嘴角上还沾着少许棉花糖,甜甜的喊道:“祖父、祖父。”,李保田见到后,他猛地站起来,不顾一切的抱着孩子就往外跑!
原来福根出生时就对甜食过敏,吃过甜食身上就会起疹子。李保田担心儿子的安危,心急之下抱着孩子找医馆,孩子被李保田突然抱住吓得哇哇大哭。
“相公,村子解封了?”李保田迎面撞上妻子马氏,马氏惊愕问道。
李保田焦急说道:“娘子,快带我去找郎中,福根吃了甜食。”马氏闻言叹息一声,她拽着李保田回到屋子里,在路上她说了一件事!
“什么?他不是福根!”李保田闻言难以置信,马氏让丈夫稍安勿躁,听她娓娓道来。
半年前,李保田引开追兵,马氏带着两个孩子逃进林子里,她不管不顾逃了很远,终因力竭跌倒在路旁,这个时候,惊扰到林子里的野猪,它受惊发怒朝马氏撞来。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火把砸到野猪身上,它吃痛后逃走了。马氏抬头看见路旁停着一辆马车,扔火把的是一位老者。
马氏刚起身就觉得右脚剧痛,老者下车替她诊治,马氏感激涕零。老者得知马氏要去建昌县城,同意捎她一道路。
上车后,老者得知马氏丈夫生死不明,又看她带着两个孩子投奔娘家,心中生了恻隐之心。
他突然对马氏说:“我有一个不情之请。”,马氏对老者施以援手心存感激,她说道:“您尽管说。”
原来老者的妻子不能生育,他一直想抱养一个孩子,今日得见马氏带着两个孩子,这才脱口而出,愿意拿五十两银子当作酬谢。
马氏闻言眼睛一亮,她想把张铁夫妇的孩子给郎中。但是想起姚氏将孩子交到她手里的嘱托,心中又开始犹豫。
“老者穿着华丽,家境定是优越,将贵喜寄养在老者家,肯定是比跟着自己吃苦好,可是五十两就把贵喜卖了,将来怎么面对张铁夫妇,岂不是成了不义之人了?”马氏心中想道。
马氏本想出言拒绝,但是看到老者期待的眼神,她决定把福根交给老者。老者取出五十两银子给马氏,她在一个十字路口下车。
临走前,她叮嘱郎中福根有消渴病不能吃甜食。最后,她看着马车彻底消失在眼帘才离开。
马氏对李保田说完缘由后失声痛苦,她哭着说道:“相公,都是我自作主张,才把福根卖掉。”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者救了你,自然要报答他,再说了,我们答应张铁夫妇照顾贵喜。如果贵喜被老者抱养,我们就成了不守诚信的人。”
李保田雇了一辆马车,把妻子和贵喜带回了村子。跋山涉水回到村里后,张铁夫妇听到马蹄声,出门来迎接。
马氏抱着贵喜下车,她对孩子说:“快叫爹娘。”贵喜看到张铁夫妇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很听话的喊道“爹爹、娘亲。”
姚氏喜极而泣,抱着孩子疼惜不已。张铁见李保田夫妇没有带福根回来,以为孩子在岳父家,也就没有多想,谢过李保田后进屋去逗弄贵喜了。
马氏进屋后,再也忍不住泪水痛苦起来。接下来的几天,因为思念福根,马氏病倒了,她滴水未进,躺在床榻上犹如木头人。
期间姚氏带着贵喜来看望马氏,见到昔日好姐妹病得骨瘦如柴,她于心不忍,问李保田到底是怎么了?
李保田据实相告,张铁夫妇闻言大吃一惊,没想到还有这样一段波折。张铁夫妇带着贵喜伏在地上,感谢马氏的救子之恩。
张铁哭着说:“嫂子是个好人呀,以后贵喜就是你们夫妇的儿子。”贵喜在马氏身半年时间,自然同她亲近。孩子虽小,不懂马氏为何躺在床榻上,但是能感受到悲伤的氛围,于是哭了起来。
就在这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李保田打开门,只见韩亮抱着一个孩子站在门外。
韩亮笑着说道:“我路过此地,特来讨碗水喝。”
马氏听到屋外的对话,她突然起身,鞋子也没穿就跑了出来,韩亮见到马氏后,惊愕道:“怎么是你?”
“儿啊,为娘做梦都想你呀。”马氏握着站在韩亮身边孩子的手说道。
李保田这才注意到孩子,孩子模样酷似马氏。他赶紧把众人请到屋子里,问韩亮到底怎么回事?
韩亮娓娓道来,半年前,他外出看诊,半道碰上马氏带着两个孩子被野猪追,出手相助,后来动了抱养孩子之心,回家后就觉得后悔,这样的做法让马氏骨肉分离,违背医者仁心的初衷。
故此,这半年来一直在附近村庄寻找马氏,实在没想到李保田就是孩子的父亲。
韩亮很惭愧,因他一己之私,害得马氏患病,李保田却没有责怪。
两人本来就是忘年之交,韩亮干脆就带着妻子搬到辛铺村定居,他不仅治好了马氏的病,还将毕生所学传授给李保田的孩子。
最后,福根长大以后,成了一位医术高超,怀着医者仁心的名医。
写在最后:
诸位,马氏在金钱面前,经受住诱惑,守住了本心。在诚信和救命之恩的抉择下,她为了信守承诺,将自己的孩子交给韩亮,这样的女子让人敬佩。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意思是:既然答应了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意思:说话一定要算数,说出去的话一定要去完成,否则就是一个不讲诚信的小人。
现实中,有太多夸夸其谈的人,他吹嘘自己有多么厉害,只是为了在你身上获得好处。当你需要他帮助的时候,他满嘴答应,可就是不帮,这样的人请远离。
我始终相信,世界上好人永远比坏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