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是什么病 http://m.39.net/news/a_5426229.html一、运功中人体的温度
人体与环境间的热交换是持续进行的,在剧烈运动时代谢的能量消耗可达安静时的20~25倍。在这些能量中用于肌肉做功的不超过25%,其余的热量必须通过代谢机制排出体外。在热环境中运用则会造成正的热平衡,而使体温升高。训练良好的运动员,能较长时间的承受中心温度为39~41℃的体温(正常值为36~37.5℃)。然而,人体最高热限为42℃,由此可见,在剧烈运动中调节体温的安全范围是有限的。运动中最佳体温是37.2℃,骨骼肌的温度是38℃。为避免运动性疾患(运动性中暑、热痉挛、热衰竭)的发生,在夏季进行体育锻炼时应尽量选择早上或者旁晚较凉爽的时候进行,并注意适当的饮水和休息。
维持体温的机理
二、中暑和运动性中暑的发生
一般性中暑诱导因素很多:年老体弱、疲劳、肥胖、饮酒、饥饿、脱水、失盐、穿着不透风、发热、甲亢、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汗腺缺乏及服用阿托品等抑制汗腺分泌的药物等。在高温环境下,没有很好的预防措施将会极易发生中暑现象。
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运动性中暑是由于体温调节系统在运动时超载或衰竭所致。机体在运动时产生大量热,除其中四分之一用于完成机械功外,其余均以热的形式储存或散发,当产热或储热超过散热时就会出现体温调节系统的超载,可伴大量出汗,运动时间维持较长时,直肠温度升高甚至虚脱。衰竭是由于下丘脑体温调节或周围性反应所致功能紊乱,使心脏充盈和心搏出量减少,从而心率加快。当直肠温度升高后,皮肤和内脏小动脉扩张,引起血压下降。运动性中暑时直肠温度可达40~42℃。
运动中暑
三、运动性中暑的症状及诊断
人体的产热主要来自体内氧化过程产生的基础热量,散热主要靠辐射,其次为蒸发和对流,少量为传导。周围热环境超过皮肤温度(当环境温度为23℃时,躯干和额部的温度时32~34℃)时,人体散热只能靠出汗以及皮肤和肺泡表面蒸发。每蒸发1ml水,可散失2.4kj(0.58kcal)热量。人体散热还通过循环血流将深部组织的热量带至皮下组织,并通过扩张的皮肤血管散热。因此,皮肤血管扩张和经皮肤的血流越多,散热越快。
1、症状:运动性中暑多见于年轻的锻炼者,尤其运动员。运动性中暑与一般中暑不同的是骤然发生居多,主要是有高热、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皮肤发热,干燥呈粉红色。通常排汗停止,皮肤干燥发烫至体温升高到41.5℃以上,虚脱、意识丧失等。
2、诊断:在炎热天气剧烈运动时,原先健康者突然虚脱,首先应想到运动性中暑,应注意除外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药物中*的可能。运动性中暑一般呈急性经过,少数人有数分钟至数小时的先兆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为头晕、无力、恶心、定向力障碍等。
3、并发症:严重的运动性中暑可并发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泌尿系统功能紊乱和损伤、导致严重后果。
热衰竭症状
四、运动性中暑的处理方法
1、场地急救:要保持呼吸道顺畅,测量血压、脉搏、直肠温度,静脉输液,医院抢救。热射病(中暑)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死亡率可高达5%~30%。
2、一般处理:热衰竭和热痉挛患者应转移到通风阴凉处休息。热痉挛患者口服凉盐水或含盐饮料或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服用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可迅速好转。有循环衰竭者由静脉补给生理盐水和氯化钾。一般患者在30min至数小时内即可恢复。
3、物理降温:用4~11℃凉水摩擦皮肤,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加用风扇吹风。在头部、腋窝、腹股沟放置冰袋以降温。
4、住院治疗:包括降温、心脏监护、输液,必要时透析。采用4℃水浴,同时摩擦皮肤降温效果最好。
运动性中暑及早处理
五、运动性中暑的预防
1、夏季炎热天气要安排好训练时间,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间进行。热天运动时,宜穿浅色衣服、戴遮阳帽,保证充足的睡眠,并加强常规医务监督。
2、安排好炎热天气训练和比赛时的营养和饮水,注意补充蛋白质,额外增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供给量。提供合理的水盐供应,主要是强调运动员采取少量多次饮水的原则,训练或比赛后的氯化钠供给量宜从常温下的10~15g增加到20~25g,所需氯化钠可通过含盐饮料、菜汤、和盐渍食品提供。
3、对不耐热个体要加强预防措施。中暑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一些人对炎热较敏感。不耐热个体是指某些人不能承受炎热,其体温升高早于一般人,他们更容易出现中暑。年轻人发生运动性中暑的危险性较大。对炎热环境存在诱因发生中暑的个人应在运动中多加重视,防止运动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
饮食也很重要
解释:
热交换就是由于温差而引起的两个物体或同一物体各部分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
kcal:千卡(qiānkǎ)也叫做大卡。热量单位,等于cal(卡),亦即1kg水温度升高1℃所需的热量(符号kcal)。
定向力障碍:定向力是对周围环境(时间、地点、人物)及自身状态(姓名、年龄、职业等)的察觉和识别能力。定向力障碍是意识障碍的重要判定标准。
热痉挛:是指在高温环境中强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随汗液排出过多盐分而引起的肌肉疼痛性痉挛。
热衰竭:又称中暑衰竭,是指在高温环境下大量汗液分泌和血管扩张,导致血容量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出现的周围血管循环功能衰竭。